漢熹平四年,議郎蔡邕和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等人,

鑑於當時儒家經籍輾轉傳抄,多生謬弊,乃“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

於是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經刻製工程。至光和六年告成,歷時凡九年。

因始於熹平年間,故稱《熹平石經》。石經刻成後不久,董卓毀洛陽宮廟,

太學荒廢,後又屢遭破壞,幾乎毀壞殆盡。自宋代以來時有石經殘石出土於洛陽太學故址,

這些極為珍貴的殘石除現收藏於西安碑林、上海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洛陽博物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外,有的已流失國外,

如日本中村不折氏書道博物館就收藏殘石數塊。

原石久佚,傳世所謂舊拓者皆宋、明重刻本。

1929年出土《周易》殘石兩塊,一件存西安碑林,

另一件藏上海博物館。殘石一面刻《周易》存286字;

另一面刻《文言》和《說卦》,存205字。石經書法方正嚴謹,

為漢隸之典範。值得注意的是,東漢熹平石經《周易》

採用了重視卦象的梁丘《易》本子,

而不是劉歆父子選定的傳本費直《易》版本。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掘出帛書《周易》,

它包括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和《易傳》兩部分。

成書為漢初高祖至惠帝期間,與傳本比沒有根本的差別,但有重大特色。

其卦序排列為:縱以乾艮坎震坤兌離巽,橫以天地山澤水火雷風,

相疊而成六十四卦,卦名與傳本有很多不同,有大量通假字。

帛書《易傳》共六篇:它包括《二三子問》、《繫辭》、《易之義》、

《要》、《繆和》、《昭力》,約1.6萬餘字。有些內容是傳本沒有的,

如《易之義》中孔子開宗明義之語“易之義,唯陰與陽”。

李學勤認為:“今天我們研究孔子,馬王堆帛書給我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使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與《周易》經傳的關係。

孔子最大的貢獻就是從學術上與占卜的《周易》分道了。

帛書《要》篇裡面說,孔子與占卜的“史巫”是同途殊歸。

孔子建立的易學的傳統,是我們中國哲學傳統的核心。”

1977年安徽省阜陽市的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竹簡。其中包括《周易》。

整理出三百多個破碎的簡片,包括今本《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四十多卦。

其中有卦畫、卦辭的九片,有爻辭的六十多片。

阜陽漢簡《周易》保存下來的卦畫僅有五個,

分別是大有卦、林(臨)卦、賁卦、大過卦、離卦。

與傳本有顯著區別是,阜陽漢簡《周易》在卦爻辭的後邊附有卜辭部分。

卜事之辭為固定的格式,指出各種天象和人事的吉凶,如晴雨、田漁

(田獵和捕魚)、征戰、事君、求官、行旅、出亡、嫁娶、疾病等等。

有學者認為卜辭部分是對龜卜的記述。

1994年春,上海博物館在香港的古玩市場購藏了一批數量達一千餘支的戰國晚期楚竹書文獻。

其中的《周易》,是當時所發現最早的《周易》傳本,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楚竹書《周易》由卦名、卦辭和爻題、爻辭等部分組成。

它的用字、用辭、用句與帛書《周易》以及今本《周易》有所不同。

概況:〈1〉楚竹書《周易》共58簡,涉及34個卦的內容,共1806字,

其中有3個合文,8個重文,還有25個卦畫。

每一卦,或占兩簡,或占三簡。

是已經公佈的三批竹簡中篇幅最大的一篇。

〈2〉它是目前最早的《周易》本子。

〈3〉其卦畫,以“八”表示陰爻。這與阜陽漢簡易和帛書易相同,

而與王家台秦易(陰爻作“∧”)和今本易(陰爻作“--”)不同。

〈4〉文字表述方面,與帛書易和今本易相同,即由卦名、卦辭、

爻題、爻辭組成。用字、用辭、用句有所不同。

〈5〉首次出現六种红黑符號。首符在首簡,置於卦名之後卦辭之前;

尾符在末簡,置於該卦最後一個字之後。尾符後留白,

不再接續書寫下一卦的內容,以明每一卦的獨立性。

〈6〉抄者在第54簡補了漏字。

〈7〉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收藏的一段殘簡屬本篇,

並能和本篇第32簡完全綴合。

〈8〉本篇只有經沒有傳。

1993年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出土了一批易占竹簡。

這座墓為戰國晚期的秦墓。

這批竹簡經過學者的研究整理,被認為是《歸藏》。

王家台泰簡《歸藏》編號者二百六十四支,未編號者二百三十支,

共計四千餘字。從形制上看,《歸藏》簡有兩種,一種寬而薄,

另一種則窄而厚,因此推測這批《歸藏》有兩種抄本。

在這批竹簡中共有七十組卦畫,其中的十六組相同。

卦畫皆以“—”表示陽爻,以“∧ ”表示陰爻。

共發現卦名七十六個,其中重複者二十三個,實際卦名五十三個。

這裡所見的卦畫皆可與今本《周易》對應起來,

卦名也與傳本《歸藏》、帛書《周易》及今本《周易》大部分相同。

王家台秦簡《歸藏》的出土意義,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證實了傳本《歸藏》不是偽書。

〈2〉可以校勘傳本《歸藏》的訛誤。

〈3〉通過對《歸藏》體例的分析,有助於了解先秦的筮法。

〈4〉通過《周易》與《歸藏》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秦簡《歸藏》

與帛書《周易》、今本《周易》之間,傳本《歸藏》與帛書《周易》、

今本《周易》之間都有一定的淵源關係,不同的《周易》傳本分別

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不同的《歸藏》傳本。

秦簡《歸藏》的出土為探索三易的關係及《周易》經傳的來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5〉《歸藏》所記史實為三代史的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材料。

清華戰國竹簡是通過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的捐贈,自香港搶救回歸。

2008年7月15日,這批楚簡入藏清華大學。

這批竹簡的重要特色為文字主要屬於經、史類典籍。

據《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成果發布會介紹,一篇由發布者命名為《筮法》的文獻,

記載了一種盛行於戰國時代楚國、不同於《周易》的占筮方法。

這篇文獻保存良好,沒有明顯缺損,入藏清華時全篇大部仍維持原來成捲的狀態。

全篇文字分欄書寫,並且附有插圖和表格,體例猶如一幅帛書。

簡文詳細記述占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數字卦表現的佔例。

數字卦的形式與天星觀、包山、葛陵等楚簡中的實際占筮記錄一致。

主要特點:〈1〉《筮法》中只有八經卦的卦名:倝(乾)、坤、震

(一作“逨”,寫法是上來下止)、巽、勞(坎)、羅(離)、艮、兌。

六十四別卦只有卦象,沒有卦名。此八經卦卦名有些與《歸藏》相同或相似。

〈2〉《筮法》的具體占筮程序容或與《繫辭》不同,但其間有“扐”,

可知一定是用蓍草的佔法。

〈3〉數字卦畫“十七命”中筮卦都是六畫卦,共114個,而且都是兩兩相對,並無一例單出。

這57對六畫卦,每對之間既不是本卦和之卦的關係,也不是所謂的“非覆即變”。

它們只是以兩個六畫卦對舉,也就是以“對”進行筮佔。

構成這114個六畫卦最常見的數字是“一”和“∧”,此外還

有“九”、“八”、“×(五)”、“四”。“九”、“八”、“×”、“四”是筮數;

“一”和“∧”也當是筮數,並非是陽爻和陰爻。

其《爻象》章以“子午”配“九”,“丑未”配“八”,“寅申”配“一”,“卯酉”配“∧”,

“辰戌”配“×” ,“巳亥”配“四”,說明“一”為“七”,“∧”為“六”無疑。

〈4〉《卦位圖》中六卦符合《說卦傳》的後天卦位,唯獨以勞(坎)為南居上,

以羅(離)為北居下,與後天卦位顛倒。

清華簡的真實性被一些學者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