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斗數以星宿配合十二宮的術數算命方法是一種星相術,亦是中國傳統相術中的一支;

因其系統裡以紫微星為諸星之首,故得名。此術認為人出生時的星相決定人的一生,即人的命運認為各種按

一定次序出現的星曜對相對應的人的命運具有特定的影響因而分析人出生時的星相就可以判斷人本身命運的好壞和時間順序。

在漢唐之間的道經、北斗經、南斗經,與大藏經中漢唐時期傳來的「佛說北斗七星延命經」,

就有詳盡記載紫微斗數命主星與身主星的排列方法,命主星身主星正是攸關人生劫數關卡的

重要關鍵,因而據以有了道教的「祈安禮斗」祈禳科儀。

而且在北斗經中很正式的提述有關紫微斗數「十二宮」、「輔助煞星」、以及紫微斗數各種

凶惡「格局」所引發種種的命運災劫;這時候,北斗經南斗經的正式經文與紫微斗數的關連

已經甚為緊密;而如果當時經文註解之「經註」能有流傳至今,相信會有更詳盡的紫微斗數要訣。

從14主星以「紫微」為主導,而淵源於南北「斗」經,所以後世稱為紫微斗數,實有其淵源意涵。

紫微斗數之名則首見於明神宗萬曆35年(1607年)由第五十代正一道天師張國祥輯成的

《續道藏》,其中收有《紫微斗數》三卷,作者佚其名,根據其內容來看這三卷紫微斗數其實是

「十八飛星」之術;清初編《四庫全書》於子部術數累計收有術數五十種,不論是「十八飛星」

或「紫微斗數」均為在內也因此紫微斗數被認為來自《續道藏》裡收錄的「十八飛星」所改良。

《紫微斗數全書》一書指出紫微斗數為五代末的陳摶(陳希夷)所創,而民間流傳一種說法為呂洞賓傳給陳希夷。

陳希夷再將紫微斗數傳給其子與徒,而之後數百年間此術一直以孤本形式在其弟子和後代中秘傳,此為其相關文獻稀少原因之一。

紫微斗數在流傳過程中漸漸被分為南北兩派。北派三卷本《紫微斗數》後被道教典籍《續道藏》所收錄;

南派四卷本《紫微斗數》直到明朝嘉靖年間才由江西吉水的地理學家羅洪先刊刻流傳,即後來的《紫微斗數全集》

和《紫微斗數全書》現為研究紫微斗數的第一手資料,但是皆為清同治時期的刻版。從此書內頁即可得知其非一時一人

一地之作,該書後來曾由江西名號「負子子」的潘希尹所補輯,亦由福建{{where|關西}楊氏源自關西 }後裔楊一宇所添閱。

紫微斗數雖在清末崛起,但是早期的命理學中有八字學獨大的情形而隨時代變遷,紫微斗數於1980年代之後在香港和台灣蓬勃發展,

與八字學並稱中國近代命理學中的兩大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