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幾種解釋:
1. “日月為易,象陰陽也”許慎《說文解字》
2. “易字從日月。”魏伯陽《周易參同契》
3. 指《易經》或《周易》。在先秦文獻如《論語》、《莊子》、《左傳》中,《易經》(《周易》)被稱為《易》。
4. “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鄭玄《易論》
5. “生生之謂易。”《周易繫辭傳》
6. ‘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事物隨時空變幻,而恆常的道不變。

三易
1. 易簡、變易和不易,“易簡以言其德﹑變易以言其氣﹑不易以言其位” 《易緯》
2. 指《連山》、《歸藏》和《周易》。《周禮‧春官‧宗伯》載:“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三易之中,“連山易”與“歸藏易”已經失傳,《漢書‧藝文志》並未列出,只有“《周易》”流傳下來。《連山》據傳是伏羲氏或神農氏所創的易,成書於夏朝。《連山》以“艮”卦為首,“象山之出雲連綿不絕”。黃帝時代為《歸藏》易,殷商朝代用以占筮。《歸藏》易以坤卦為主,“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

周易
“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爻辭為為周文王所創而得名,流行於周朝及後世,卦序以乾坤兩卦為首。
《周易》之“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1.東漢鄭玄《易論》,認為“週”是“週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2.唐孔穎達《周易正義》中認為“週”是地名,指西周發祥地陝西省岐為周朝代稱。

易經
《易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即經學中《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之一,據歷史記載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編纂和修訂。在先秦至西漢末之前的儒門中,《易經》的地位不高。
《易經》被冠以群經之首,則應歸功於西漢末年大學者劉歆。劉歆認為:“《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漢書•藝文志•六藝略序》載:“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劉歆用《易經》來統貫整個經學系統,等於承認《易經》為中國文化的最高經典。

易傳
據《史記》載,春秋時期,步入晚年的孔子對周易按儒家思想進行註釋,整理編纂了《彖傳(上下)》、《像傳(上下)》、《繫辭傳(上下)》、 《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共計十篇,稱作“十翼”。
漢武帝時期,“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列為《易經》的一部分。
對《易傳》為孔子所編纂修訂之說,歷史上看法不一。隨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出土,證明此說不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