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或「周易」,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等)稱為《易》
「易」有幾種解釋:
◆ 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
禮指「從容之節」,易即雅樂,都是統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
《周易》保存了西周鐘鼓「交響樂」的框架規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像的。
◆ 日月為易,象徵陰陽。取自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
◆ 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乾」的本義。
◆ 易是占卜之名。
◆ 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 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 「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
◆ 日升而天明,日落而天黯。
明而接黯,黯而續明。
終而復始,無始無終。
一如生死。
一如成敗。
一如興亡。
合明,生,成,興之類為陽。
總黯,死,敗,亡之屬為陰。
陰陽相生相剋,萬事周而復始,是謂易。
繫辭傳雲,生生之謂易。
生生者,不絕也。
◆ 簡易,簡約。
◆ 不易,不變,變化是現象,不變是規律。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
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
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
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
◆ 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
◆ 時時在變易之中。
◆ 又保持一種恆常。
如《詩經》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
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
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在《周禮》關於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
◆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言《三易》是指《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
並認為這是上古前後三個時期的易,民間及現今網絡常見此說。
內容如下:
◆ 《連山》據傳是伏羲氏或神農氏所創的易,成書於夏朝。
《連山》易以「艮」卦為首,「象山之出雲綿連不絕」。
◆ 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殷商朝代用以占筮。
《歸藏》易以坤卦為主,「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
◆ 「周易」相傳為周文王所創,盛行於周朝。周易則以乾卦、坤卦為開始。
「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原稱《周官》,約成書在戰國時代)。
《周易》一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
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
◆ 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中國陝西省岐山縣
(古稱西岐,西周發祥地)地名,是周朝的代稱。
三易之中,「連山易」與「歸藏易」已經失傳,
《漢書‧藝文志》並未列出。只有「周《易》」流傳下來。
《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
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
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
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